華龍網:文化中國看巴蜀 | 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的時代記憶
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,重慶華龍網集團聯動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重磅推出“文化中國看巴蜀”主題宣傳,走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線市(區、縣),用文化的溫度和細膩的鏡頭,全景式展現川渝兩地的城市品質和內涵,在新時代新征程中,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,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。
大豐大足,謂之曰“大足”。提到重慶大足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聞名天下的石刻文化。殊不知,大足還是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的“搖籃”。在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里,8000余件文物、文史、文獻資料、工業遺產,見證了三線建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,濃縮了工業文化的時代記憶,書寫著紅巖重汽的使命和榮光。
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。記者 陳發源 攝
時代的使命與榮光
大足,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。
大足石刻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,也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、世界文化遺產。
觀看大足石刻,你會被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藝所震撼。
走進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,你會被激情澎湃的奮斗詩篇所感染。
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群像。記者 陳發源 攝
回溯歷史,我們可以看見躍動的時代音符。紅巖重汽的故事,還得從三線建設說起。
上世紀60年代,黨中央作出了開展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。
1964年8月,黨中央、國務院決定引進法國貝利埃重型汽車技術在四川建設重型汽車基地。
1965年10月,我國第一座重型汽車制造廠——四川汽車制造廠(現重慶紅巖重汽)在四川省大足縣開工建設,來自宜賓、濟南、長春、南京、北京等全國各地的4000余名科研機構人員、專業技術骨干,來到大足這片陌生的土地,開啟了激情燃燒的歲月。
CQ260/1專用發動機。記者 陳發源 攝
石培平是原四川汽車制造廠車身分廠廠長。回憶起當年的奮斗歲月,他依然激情滿懷:“國家一聲號令,我就從濟南來到重慶大足,在艱苦條件下,為國家重車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”
1966年6月15日,紅巖CQ260在四川汽車制造廠誕生,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重型汽車的歷史。隨后,紅巖CQ261誕生。
1984年10月1日,紅巖CQ261參加了國慶35周年盛大閱兵式。
2003年,紅巖汽車作為“神舟”5號返回艙運輸專用車,圓滿完成了任務。
寶劍鋒從磨礪出。
近60年的歲月洗禮,名揚天下的紅巖重汽,為大足奠定了中國“重汽搖籃”的堅實根基,書寫著時代的使命和榮光。
“不負使命、無愧時代”。記者 陳發源 攝
三線建設的歷史與記錄
時光荏苒,歷史的文脈和印記需要留存。
2021年9月30日,一座集博物館、科技館、文化館、愛國主題教育基地于一體的新型博物館——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在重慶市雙橋經開區建成開放。
在紅巖CQ261展區,生動詮釋著“不負使命、無愧時代”紅巖重汽的責任和擔當。
重慶市雙橋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邱斌說,建設博物館的目的在于“展現歷史,寄望未來”,將三線建設通過實物呈現,讓大家知道紅巖重汽的輝煌歲月。
4000T液壓機。記者 陳發源 攝
除了紅巖CQ261,作為博物館的“鎮館之寶”之一的4000T液壓機,也見證了我國工業不平凡的發展歷程。這臺液壓機重達500噸,產于上世紀七十年代,于1972年安裝在川汽廠,是我國重要的、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工業遺產。
博物館文化墻。記者 陳發源 攝
在博物館的文化墻上,“黨史國史教育基地”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“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”“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基地”……一塊塊珍貴的牌匾是對工業文化、三線建設的最好傳承和印記。
談及博物館展出的文物,原四川汽車制造廠生產系統黨支部書記胡幫玉的臉上寫滿自豪,那些老物件還原了當年的工作場景。盡管退休多年,那一段承載著奮斗詩篇的歲月,早已鐫刻在她的心里。
當年生活的場景。記者 陳發源 攝
文旅融合與數字化轉型
“鑒往知來、傳承精神、感召后人。”
邱斌說,未來,大足區將嘗試把大足石刻、五彩稻田、龍水湖、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連成一條線,推動文旅深度融合,讓游客不僅能夠體驗大足靚麗的風景,還能感受大足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第一輛手工打車殼。記者 陳發源 攝
數字化浪潮撲面而來,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緊跟時代浪潮,與重慶華龍網集團攜手,啟動博物館數字化建設,將以融媒體、全形態、多矩陣傳播為手段,打造重慶首個以“三線建設”為主題的紅巖重汽云上博物館。
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建館歷程展墻。記者 陳發源 攝
紅巖重汽云上博物館建成之后,將使博物館的線上+線下游覽有機結合,讓文物“活”起來,為游客開啟一種全新的體驗,足不出戶感受紅巖重汽的時代使命和榮光。
一切美好,都會如期而至。
聯合報道
華龍網—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姜連貴 李天春 陳發源
四川新聞網記者 何佳欣
轉載于華龍網